您好!欢迎来到首页--成都蓝顶品牌发展有限公司 ,请 登录  免费注册

重点话题

名家评论员

  • 妙红

    妙红,本名肖毅,知名评论人、策划人。现任艺术•能见度移动互联创投平台创始主席、成都蓝顶艺术品牌策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李继祥

    知名艺术家,“85艺术”代表人物

又有纸媒“定格”,奈何敌不过时代?

2016-01-01 00:17


【摘要】《艺术市场》杂志2016年01期将刊发对艺术·能见度创始人妙红、《艺树》杂志执行主编蔡春婕的访谈。在题为《又有纸媒“定格”,奈何敌不过时代?》的专题访谈中,两位跨界传媒和艺术领域的资深人士,由《艺术财经》等文艺类传统媒体停止发行纸质版本开篇,讨论在移动互联时代,媒体尤其是艺术类媒体的生存环境。


《艺术市场》编者按:11月25日,《艺术财经》杂志公众号发文称,《艺术财经》杂志停刊,12月推出最后一刊。原文如下:“《艺术财经》自2006年10月创刊以来,至2015年12月正好满100期。虽然遗憾,但依然要通知大家,在12月推出最后一刊后,作为纸质杂志的《艺术财经》就要暂时与大家告别。世事贵于坚持,奈何不敌时代。我们坚持了近十年,通过这本杂志,收获并分享了艺术圈的梦想和信念。杂志虽然暂时停刊,但‘艺术财经’十年的品牌依然存在。我们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也会继续更新艺术市场资讯和艺术家动态。今天是告别,又是开始。如果还有机会,我们依然会重新出发。”当这个短促的“定格”声明敲打在已然风雨飘摇的艺术市场寒冬期的窗檐上时,在被有意或者无意放大后,显得格外得掷地有声——究竟是纸媒式微的步伐被不景气的行业现状大幅扩大了的结果;还是艺术市场调整期的严寒,困冻了拍卖行、画廊、美术馆之后,开始大踏步地蔓向诸如艺术媒体这样的市场外围行业;再或者这仅仅是出现在特殊时间内的个案。众说纷纭的背后,显露出的是广大艺术市场参与者对行业久久处于低潮中已然分外敏感的神经。所以这必然是同为艺术纸媒《艺术市场》需要直面梳理的问题。


或许是有诸多无奈,《艺术财经》方面对于停刊一事不愿意过多提及,并婉言拒绝了我们的采访。在此之前,闻名遐迩的《外滩画报》宣布停刊转型做新媒体的消息就已经传出,放眼国际,一些海外知名艺术媒体的最新动向也牵动着整个业界的神经,诸如“《ARTnews》杂志CEO宣布辞职,艺术纸媒未来扑朔迷离”之类的标题也随之映入大众眼帘。早前《ARTnews》和《Art in America》宣布合并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发了一番讨论,有人认为这一举措标志着两本在业内享有相当威望的出版物,最终难以承受数字化时代下的财政困境和读者流失所带来的考验。“这是否是艺术类纸媒终结的开端?”不禁引人遐思。艺术类媒体作为传播艺术相关信息的平台,对当代艺术的推广无疑是一大迅速有效的工具,然而近来《艺术财经》停刊这一消息的传出似乎又将“纸媒的冬天来了?”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重新拉回到人们的热议之中。


从单一到多元


艺术媒体自二十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由“官方刊物主导”发展到新媒体“百花齐放”的局面,媒体行业这30年来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的艺术媒体的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还屈指可数,并且这些媒体基本都属于官方体制管辖下的主流媒体。1985年起,《世界美术》《画家》《美术》等媒体开始陆续创刊和改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媒体有较为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在报道艺术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要起到宣传文艺发展方向与引导大众舆论导向的作用。再加之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各类艺术媒体对市场的定位与运行机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定位上,从而造成早期艺术媒体在学术上的尴尬以及在市场定位上的缺失,因此导致一些刊物以停刊而告终。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老牌艺术杂志开启了转型之路,艺术媒体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生长环境。上海老牌艺术杂志《艺术世界》也由此开始转型,并逐渐发展成中国综合类艺术媒体中的“龙头”。在学术定位上,他们逐渐注重多种艺术类型的综合报道,并逐步增加先锋实验艺术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市场营销与发行量上也取得了成功,并将这一优势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迎来了能够即时更新的传播方式,网络艺术媒体异军突起,网站、博客、视频、论坛、电子周刊、手机短信平台、网络电台等传播媒体开始撼动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APP、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众多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如今无论是各大拍卖公司,还是诸多艺术电商或单纯的艺术类新闻网站,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pp。它们有的以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国内外艺术资讯为主,有的则会提供最新的线下拍卖和预展信息,更有甚者还实现了24小时在线竞拍。功能齐全、种类多样的艺术类新媒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奈何敌不过时代”?


新媒体的兴起固然对传统的平面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这还不足以成为压垮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资深媒体人、策划人妙红认为:“从现存的艺术类杂志来看,《艺术财经》可能走得相对高冷一些,我觉得这也是致使它停刊的原因之一。不仅是艺术类传统媒体,如今整体纸媒大环境都不算太好。《艺术财经》属于艺术类的专业杂志,还有一些艺术边缘类的媒体如《外滩画报》《瑞丽》都已经停刊,这些现象的出现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是不是艺术媒体不好做了?其实这只是传统媒体生存不易的局部反映。现在较为大众的一种观点是认为自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际上,自媒体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好做,严格来讲媒体如今都不好做。”


对此,《艺树》杂志的执行主编蔡春婕则认为,诸如《艺术财经》类的民办刊物在经营方面最为主要的难点就在于平台的欠缺。“我们整个社会还是以主流意识宣传为主导。这几年,艺术圈内的各类媒体相对出现的比较多,从数量而言足以与官方媒体平分秋色,但由于缺少平台的支持,他们在运营上显得更加艰难。从我个人的实际体验而言,我会经常受困于‘度’的拿捏。作为一个媒体人,如何坚守一个艺术行业的操守和职业规范,包括我的态度和整体市场化的运作及客户需求之间的抗衡,这是每期杂志都去会权衡的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的经营挑战和压力更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找到自己的读者群,如何挖掘读者的需求也是一大难点。当然,民办刊物也存在一定的优势,譬如在做杂志内容或组织一些活动上可以更为灵活,并且能够发挥的空间也更大。我觉得未来无论是做什么,可能都会趋向一种‘圈子文化’,总有一小群人会跟随着你的主张,你不必畏惧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不符合大众口味。然而如何定位好自己鲜明的主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觉得这也是艺术类媒体需要不断努力并且去思考的问题。”


在妙红看来,《艺术财经》的停刊只是又一家媒体的倒下而已,其实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倒下的都不在少数,无非是有些媒体名气还未做起来就销声匿迹了,大众不知道而已。纸质媒体需要印刷和发行的成本,因而《艺术财经》《外滩画报》可能都想要转型做电子杂志。从去年四月开始《艺术财经》就已经在对外免费订阅了,他们推出了一则消息声称:只要你预付邮费,你就可以获得《艺术财经》杂志免费订阅资格。从他们的这个动作,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到这是为了扩大发行,维护用户数而实施的一大举措,这个压力对他们而言有多大,我们暂且不好估量。


“但就我个人看来,如果只是由于发行的压力则不足以成为他们停刊的理由,他们停刊通告的言辞是‘奈何不敌时代’,似乎是将纸质杂志停刊的缘由都归结于这个时代了。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这么多年来,全国性或地域性的艺术类纸质媒体被关掉的不计其数,当中原因种种,经营不善当然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品质,又不愿降低自己的身段。《艺术财经》一直以来是以当代艺术为主的一本刊物,选择这样的无奈告别,与如今比较平淡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可以说不无关联。事实上不光是当代艺术市场,应该说整个艺术市场都比较低迷,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市场,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艺术家的身价成数以十倍百倍地递增,当代艺术在当中是表现较突出的。现在艺术市场的归于平淡,虽然不能说是市场的原因导致艺术类纸质媒体的艰难,但或多或少都会对它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杂志的广告或活动可能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将之归于市场影响,在还未形成市场或者市场不算活跃的时候,也有很多艺术类杂志在发行。”妙红说。


顺势而为是关键


数字化的时代虽然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也不足以成为波及纸媒行业的唯一因素,艺术媒体目前的生存现状是每位从业者都应当直面的。蔡春婕对此谈道:“作为一个从事媒体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我并没有悲观地去看待传统纸媒的未来。这是时代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过程,在社会信息便捷化的发展行程中,我认为部分艺术杂志的停刊是一个正常现象。这就类似于人类交通工具的变更,曾经我们以马车作为出行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转星移,汽车开始出现后,马车的功用虽然不再是交通工具,但是也没有就此消失,而是成为景点的游乐项目或者精英人群的休闲生活方式,物还是旧物,只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特性定位上发生了变化,这是时代的选择,并不能以好或坏这样一个简单的二元方式去看待它。”


  “作为传统的艺术类媒体,顺势而为应该是当下这个行业从业者要有的心态。媒体是信息服务业,也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从这个范围来讲,艺术类纸质媒体是依附整个艺术行业发展的。正如你所问,当代艺术类媒体的停刊是否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平淡低迷有关?就我看来是存在一定关联,由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经营方式主要依靠广告经营,那么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会带来广告量的下滑,这势必会影响杂志的发展。”蔡春婕如是说。


对此,妙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我认为关掉杂志并不是一个维持自己的办法,在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当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许是艺术类媒体人所要深究的一个问题。我感到比较遗憾的是绘画艺术都是以纸为媒的,如果到最后连一本纸质的艺术类杂志都没有,那随着时代的发展难道我们都要丢弃笔和纸,以电子产品作画吗?细想起来其实有些可怕。我目前也在做艺术互联网,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中也感受到线下支撑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在以一个艺术媒介做推广平台来推广青年艺术家,并不是说我们所做的所有推广在线上就可以完成,线上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它离不开线下的支撑。对这些艺术类媒体选择关掉自己的线下支撑,我觉得可能也是因时随势吧。”

相互依存是未来趋势


在蔡春婕看来,一直以来艺术类媒体人的眼界和经营策略都不够多元化,“我是从大众类媒体跨行到艺术类媒体,其他媒体的经营模式,包括与读者线上或线下的互动都非常灵活,我认为我们圈内的艺术类媒体从业者在这一点上应该加强。对媒体的运营并不简单地是我们做好内容即可,对市场经营策略我们还应该给于更多考量。”


蔡春婕紧接道:“我认为今后艺术类媒体的方向并不会再单纯地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概念,未来我们可能会从一个文化产业链的角度去考虑艺术媒体的生存问题,怎样将媒体从一个信息传播的角色去融合到整个文化产业链中去,然后实现资源整合和平台嫁接。未来媒体业者可能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艺术类媒体的功能,这就不再是自媒体的讲法,而是‘全媒体’的概念。我们不应狭窄地看待问题,在对待艺术媒体时应该更全面更宏观地思考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将来艺术媒体的发展方向。我并不认为传统媒体就一定会走向终结,尽管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但人终究还是有一定的情结的。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传统媒体则依赖于人们的阅读观念,终究会有一部分人群会继续保持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传统媒体只要能够找准自己将来的定位特点和方向,实现内容的精品化以及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我依然会对之抱有信心。”


妙红表示:“包括传统纸媒和前些年比较火热的门户网站,目前所有媒体都面临同一种困境。现在还在用电脑看新闻的人,除了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几乎所剩无几,大部分人选择用移动设备去看新闻。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打击的不仅是纸质媒体,而且也对门户网站造成了一定冲击,说是纸媒的冬天来了,其实门户网站的冬天也早就来了,如今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门户网站实际上功能是在减弱。当然,艺术圈内的网站我不方便去点评,像雅昌、99艺术网这些门户网站目前也在做转变,实际上这无非是根据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做的调整。当然,如果说让这些门户网站将自己的网站全部丢掉,我认为也不太可能。包括《艺术财经》《外滩画报》,如果完全剔除纸质媒体,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我一直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未来会以一种并存的状态呈现。”


“前几年,在电子杂志还比较流行之时,市场上涌现出不少电子杂志,一些媒体朋友就全然抛开纸质杂志,全身心投入到电子杂志当中,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何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做?从报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市场化以来,纸媒的编辑制作、发行手段都处于不断更新当中,如果现在完全抛开这一区块,我觉得还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在形式上做出一些转变。我始终相信会有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出现,让纸媒这样古典的传播方式焕发出它新的生命力。尤其是艺术媒体是无法与纸质媒体全然割裂的,毕竟电子屏幕无法完全替代纸张的表现。例如绘画,我们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画面与在画册上看作品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一定要在电子媒体上看,可能它会出现新的表现方式,如雕塑、装置艺术通过动态的画面观赏会比纸质画面更立体传神,但欣赏传统绘画仍旧是纸质更佳,因此纸质媒体与新媒体是相补相成的。无论是作为媒体人,还是作为艺术媒体人,我们能够找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合理存在的关键点显得尤为重要。”妙红如是说。

《艺术市场》2016年01期,记者方璐


与他们不同!艺术·能见度



地址 

成都 锦江

三圣花乡荷塘月色A区蓝顶1号

联系

QQ:423795(李征)

mail to:blueroof@foxmail.com

官方平台

http://ysnjd.com

http://ysnjd.com.cn

官方微博

@艺术能见度

出品

成都蓝顶艺术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成都能见度科技有限公司


上一篇 下一篇